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大力支持和倡导在华建立国际科技组织,积极争取国际科技组织或分支机构来华设立总部或秘书处,聚焦前沿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运用国际规则,吸引国际同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十三五”期间,中国宇航学会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中国,管理分支机构,强化和提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深度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一、发起成立“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商业应用委员会”及亚太办公室
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成立于1950年,是国际宇航届最著名的非政府组织。1980年,中国宇航学会经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为IAF的会员,双方长期开展友好合作,曾联合举办了“第47届国际宇航大会”(IAC)、第64届IAC、“2010年世界月球大会”和“2017全球航天探索大会”等活动。2016年10月,宇航学会发起成立了“IAF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这是首个由中国人发起成立的委员会,旨在推动卫星商业应用的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委员会共有委员23名,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7个国家。

2016年,中国宇航学会发起成立了“IAF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
委员会成立后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中国。2017年6月,专委会在香港举行成立大会及亚太办公室授牌仪式。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IAF等部门的中外领导出席了仪式。亚太办旨在提升专委会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有效推动卫星商业应用奠定基础。

2017年,专委会在香港举行成立大会及亚太办公室授牌仪式
二是促进卫星商业应用学术交流。自2017年10月起,专委会为第68届至第71届国际宇航大会征文并组织技术分组(B5.3 Satellite Commercial Applications),为科技人员搭建专业交流平台。专委会连续在国内外举办了“中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搭载服务”、“天地航班—中国首次商业返回式卫星服务”科学传播沙龙、“天地往返航班助力科技艺术融合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深入探讨搭载服务等问题。




2017年至今,专委会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三是探索和推动卫星商业应用产业化发展。2018年9月,宇航学会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商业返回式卫星国际载荷开发合作协议书》。宇航学会将依托专委会,正式开展包括空间育种、空间微生物、空间科学实验、新技术验证、空间制药、空间材料、文化创意产品等在内的国内外搭载业务。

2018年,中国宇航学会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商业返回式卫星国际载荷开发合作协议
二、支持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研究中心持续发展
2010年5月,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国宇航学会,业务接受IAA秘书处的指导,行政事务接受中国宇航学会领导。“十三五”期间,研究中心审编、出版IAA技术报告,参与《Acta Astronautica》杂志编审工作,在中国组织IAA院士日和专题学术交流活动,推荐中国专家参与IAA的研究及相关工作,推广IAA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十四五”期间,在“中国科协世界一流学会建设”目标指导下,在中国航天“走出去”战略引领下,中国宇航学会将加强分支机构建设,继续充分利用IAF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和IAA研究中心的平台和资源,主动设置,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研究项目,促进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