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科学技术是时代之光,科技工作者就是我们时代的“追光人”。他们让科技走进生产实践,用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他们秉持科学家精神追寻科技强国的梦想,用伟大的创新成果点亮我们的时代。
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的故事,学习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
1933年
戚发轫出生于日据时期的辽宁大连
回忆起童年
他说自己是在奴役下度过的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每天上学要向东京三鞠躬
日本孩子可以无缘无故地打中国孩子
我连姓都差点被改”
这段屈辱的经历
让他更加热爱祖国
“爱国、奉献都是自发的
我们经历过中国落后挨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了,自然要爱她”

▲戚发轫在北航机库(教学基地)
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前线的志愿军伤员
通过船只被运到大连
正读高中的戚发轫亲眼目睹了
美军飞机轰炸
给志愿军战士造成的巨大伤害
他下定决心要学航空相关专业
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
(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业后,戚发轫被分配到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这是新中国为研制导弹和火箭
成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

▲戚发轫(图右二)
“夏天穿着大棉袄、塑料鞋
出来以后塑料鞋都冻裂了”
1962年,戚发轫亲历
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
东风二号发射失败
当时戚发轫是最基层的工程组长
“我就在现场,心里特别难受
感觉对不起国家”
失败给他们带来了深刻教训
“没有做充分地面试验就不能上天”

遵循着这一原则此后,
戚发轫作为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和团队一道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做了充足的地面试验戚发轫回忆,
当时中国没有低温试验室他们就在海军冷库里做试验“夏天穿着大棉袄、塑料鞋出来以后塑料鞋都冻裂了”

197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
《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
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飞船真棒!”
这句话是给他的“最高奖励”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立项
戚发轫被任命为
神舟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
此时他59岁,距离退休只有一年
戚发轫犹豫了很久,最终接下任务
“不止我,其他几个副总师
跟我年龄差不多
所以就是一些老同志
带着一些年轻的同志干这件事”

▲戚发轫工作照(图左)
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
到神舟四号飞船
凡是能被预想出来的“万一”
戚发轫都要求设计人员
千方百计去发现,去寻找
在四次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
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
送上太空
是戚发轫在发射任务书上确认签字

▲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
戚发轫说
自己一生受到过很多奖励
但是在他心中最高的奖励
是杨利伟一句“中国的飞船真棒!”
“要发展,要强大
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表示
“我们希望与中国合作
但中国没有主动提出”
戚发轫对此回应称
“是美国不来,也不让我们去
美国在国会上立法
宣布在航天空间站不和中国交流
现在中国与美国
在航天领域的水平离得近了
中国哪方面有成绩,哪方面就被卡
我这60多年的体会就是
你要发展,要强大
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从1957年加入航天队伍
60多年来,戚发轫参与并见证了
中国航天许多重要时刻
今年我国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89岁高龄的戚发轫
仍密切关注着中国航天的发展
谈起爱国与自己热爱的事业
他说:“爱国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能把你的精力、学问、时间
献给国家和事业就是爱国”

来源: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