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主办的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全国开营仪式暨“全国中学生同上一堂暑期科学课”活动成功举行。7月22-24日,由中国宇航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承办的航天专题营精彩不断。活动期间,学会组织营员师生走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略航天文化、探索大国重器;参观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探秘如何在航天领域运用前沿科技;开展动手组装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模型......

7月22日,学会组织营员师生聆听了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张仁勇的《航天梦·中国心》专题报告。张仁勇讲述了自己作为“放牛娃”的奋斗之路,并寄语营员们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奋发读书、不断进取。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张仁勇作专题报告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展示中心,“东方红”卫星、“高分”系列卫星、“嫦娥”系列探测器等,一件件大国重器展现在营员眼前。营员师生一同重走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征程,深刻感悟祖国在载人航天、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方面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


7月23日,学会组织营员师生前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营员们详细了解物理研究所各科学装置和实验室,听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少波带来的《极端光场调控》专题报告,了解基础物理研究的进步对国家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下午,营员师生前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聆听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授任红轩带来的《从科幻大片看纳米技术》专题报告,走进纳米展厅与实验室进行参观,感受前沿科技在航天领域如何运用。讲座最后,任红轩为营员们送上一份纳米的礼物——《纳米来啦》《图解纳米科技》,寄语营员们积极探索科学、筑梦未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少波作专题报告

任红轩教授为营员们送纳米的礼物
7月24日,学会组织营员师生在科普基地开展的航天主题实践活动中,营员们通过组装“嫦娥五号”探测器,感受“探月精神”价值内涵;通过制作发射“水火箭”,了解火箭推力的分类和特性;一起学习《北斗寻踪》故事,深刻感悟北斗导航系统奥秘,从动手实践中学习航天基础知识。

制作发射“水火箭”

营员合影
通过3天精彩线下活动,两岸师生收获满满,在短短几天内实现了科学与梦想的融合。未来,学会将致力于组织更加多元化的主题活动,为提升青少年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方面承担航天科普与科技教育的责任。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国务院港澳办、中科院、铁路总公司为支持单位,各省级科协、教育厅(教委)、有关高校、中央企业、科研机构为承办单位。每年暑期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万余名优秀高中生走进重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为期一周的科技与文化交流活动。自2013年开始,中国宇航学会承办高校科学营“航天专题营”活动,组织营员参观航天科研院所,聆听航天课程,动手制作航天模型等。